9月3日是抗战成功纪念日
伟大年夜的抗战精神鼓励中国人平易近
战胜艰辛险阻
为实现中华平易近族伟大年夜中兴而奋斗
现居厦门的抗战老兵王湘生、马作金接管本报记者采访,讲述昔时切身履历的那段浴血奋战抗击外敌入侵的汗青。而本籍厦门的华人科学家林可胜昔时弃文就武、向导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舍生忘死救国的图片视频展今起也在厦门举行。
老兵王湘生
十三岁参军 枪一响遗忘畏惧
人物名片
王湘生,曾任福建省守备四师政委。1926年2月诞生,1939年6月参军,1983年12月离休。王湘生离休后一向关心厦门市下一代工作,被厦门市关工委聘为常务副主任、垂问,现居厦门。
“我那时只想拿枪上前列,一点不想做文职工作。第一次作战打伏击,一动不动等了12个小时。战役前,其实挺畏惧的,后来枪一响,甚么都忘了,只想着瞄准敌人,多杀几个鬼子。”
——王湘生
当然已94岁高龄
满头鹤发的王湘生
思惟依然清楚,表达照旧流通
近日
他受厦门尝试小学聘请
在新学年开学典礼上
给孩子们分享战争年月的故事
博得孩子们阵阵掌声
抗战老兵王湘生老人,为孩子们讲述抗战故事。(资料图)
本籍山东莱州,诞生于1926年的王湘生,13岁便入了伍,成为一名娃娃兵。是以,他不服凡的少年时期,天然能激起春秋相若的孩子们的共鸣。昨日,记者专门采访王湘生,听他讲述抗日战争年月的难忘履历。
走50多千米去参军
不想“从文”只想上前列
提到昔时参军的履历,王湘生记忆犹新。他说,本身是贫下中农身世,当时家中只有一亩半地和两间茅草房。“1938年前后,从县城到村里都在鼓吹抗日救国,村里良多年青人到场了八路军,大年夜我两岁的哥哥也在1938年入了伍。”王湘生说,本身在黉舍是儿童团长,也是积极分子,常常去其他村鼓吹抗日,决意参军是迟早的事。
1939年,年仅13岁、照样五年级学生的王湘生经一名八路军同志介绍,筹算去距离故乡50多千米的莱阳北坡村参军。“当时,我就一路往北坡村走,逛逛歇歇两天才到达目标地。”王湘生回忆道,一路就跟老乡乞食吃,跟他们说本身要去到场八路军,请他们给个落脚地安眠,给口饭吃。老乡也心疼他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给了他很好的赐顾帮衬。就如许,一个13岁的孩子一小我走到了目标地。
然则,介绍人看王湘生春秋小,给他介绍的是八路军办的抗日军政黉舍。王湘生交上介绍信,向导看他春秋小,就留他在机关当勤务兵。“我那时只想拿枪上前列,一点不想做文职工作。”王湘生笑着说。然则上级放置的工作照样要做,就如许他坚持了半年。后来,总想拿枪的王湘生“心生一计”,向上级申请去哥哥地点的胶东区党委警卫营,可是去了后,向导看他春秋小,又让他学医。
王湘生说,就如许在机关做了两年文职工作后,终究在1941年,王湘生和其他娃娃兵战友们一路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教训营第四连,他们面临的将是和日军实打实的作战。
抗战最艰辛时
生吃野草大年夜衣当被
王湘生说,本身第一次拿起枪抗击日军,是在青岛海阳县玉山寨的一次伏击义务。当时颠末平型关战争和百团大年夜战后,日军最早对敌后区扫荡。为了逃避敌人的扫荡,王湘生地点的军队昼伏夜出,后来得知日军要颠末玉山寨,便筹算在这里打一场伏击。
“当时我们地点的四连被放置匿伏在玉山寨一个峡谷的菜地旁。”王湘生回忆道,“别的四个连的战士都是老战士,他们作为主力抨击打击,我们合营打伏击。为了等鬼子,我们从夜里12点一向等到第二天午时12点,一动不动,小便只能尿到裤子里。后来,终究等来了鬼子。”
说到本身第一次作战,王湘生说,战役前,其实挺畏惧的,后来枪一响,甚么都忘了,“只想着瞄准敌人,多杀几个鬼子”。
当然,险情是少不了的。让王湘生记忆最深的一次,是1941年在海阳县磐石店与日军的承受。“当时我们从南往北移动,而日军正好从北往南扫荡。”王湘生回忆说,当时我们已发现了日军,正本想向西绕道进入山区再向北进发,没想后来照样被他们发现了。是以,两边在一个梯田睁开了苦战。当时,两边互有伤亡,在退却的历程当中,一名战友就在王湘生边上,被流弹打中,倒在了那边。
抗战年月,前提异常艰辛。王湘生说,那时是缺衣少食的,能有玉米饼子、野菜饼子吃就不错了。由于缺吃的,十六七岁的他得了胃病,没有药,大夫只能给他一些苏打粉当药吃。最艰辛时,他们躲在山上,只能生吃野草喝泉水。当然,衣服也不多,就一件军大年夜衣,冬季时既当衣服又当被子。由于长时候行军不换洗,衣服都长了虱子,夜里被虱子咬得睡不着。“抗战时就这么艰辛,好在熬过来了。”王湘生笑着说。
老戎马作金
昔时子弹金贵 我们苦练拼刺刀
人物名片
马作金,1930年诞生于山东省龙口市石良镇下河头村,14岁参军,列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退伍前在原三十一军九三师二七七团一营任副连长,现居厦门。
“而今国度强盛了,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但大年夜家不克不及忘了畴昔,只有铭刻那段血泪史、抗争史,才能加倍爱护珍重今天,为明天奋斗。”
——马作金
马作金发丝全白,但只要提起昔时的抗日往事,他的老兵之魂就再次被唤起,神彩飞扬,声音洪亮。不管是14岁离家荷戈,照样在疆场杀敌,对马作金而言,这些记忆刻骨铭心,清楚得恍如就产生在昨日。
回忆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和勇敢牺牲的哥哥,马作金前日接管记者采访时说,国难当头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产生在每一个老公民身上的切身疾苦。当我们铭刻汗青,认清来路,才会加倍爱护珍重今天这来之不轻易的和平幸福。
马作金拿出本身和战友的老照片,讲述抗日往事。
参军:
见不得日本兵烧杀抢掠 他14岁参军
“当时我们吃野菜充饥,冬季没有厚衣服穿,还要谨严日本兵。”马作金回忆,那时的苦不只是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心惊肉跳、随时没命的悚惶。日本兵包抄了马作金山东老家村落的三面,在他的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日本兵的炮楼。日本兵时不时扫荡村落,执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有一回,一对逃难到他们那边的母子说,其地点村落的一千多人都惨死在日本兵的枪下,母子俩没被击中,才躲过一劫。
1949年厦门解放时,马作金身穿戎服留下纪念照。
1944年,年仅14岁的马作金由于见不得日本兵烧杀抢掠,在一名同村大年夜哥的鼓舞下,想到场八路军。为避免被日本兵发现,两人趁天黑偷偷出走。“我们只知道八路虎帐地大年夜概在山周围,就朝着山一向走。”马作金回忆,直到隔世界战书,他们才走到八路军的岗哨。“你几岁?”“15!”马作金虚报了一岁,没想到尖兵照样嫌他春秋小,层层申报到营里。马作金耽忧向导不同意,便说本身无家可归,军队这才答理留下他。“我是使出软磨硬泡的功夫才当上兵。”马作金笑着说。
战役:
子弹金贵 他求助紧急关头才开枪
“今天荷戈,明天就上疆场,每次战役都相当于拼命,稀奇是在设备严重的环境下。”马作金说。
“当时子弹少,金贵,我们都不舍得等闲用。”马作金说,有一次战役,班长和日本兵扭打在一路,一旁的战友发现后,甚至都不敢动用那枚名贵的子弹,硬是将日本兵头上的钢盔扯下来,再将日本兵打死。
为了提高着战程度,庇护本身,马作金常常利用稻草人苦练拼刺刀的伎俩。马作金清楚记得,有一次在和日本兵拼刺刀时,他不得已用了一发子弹。当时,敌人的刺刀就要刺下,他按动扳机,救了本身一命。本来,他事前将枪藏在刺刀下,危在夙夜迟早时才开枪。
追思:
七兄弟三人荷戈 日本兵拿刺刀来抄家
马作金前些年回山东老家投亲时,在老房子的外墙上发现昔光阴本兵拿刺刀扫荡的孔洞。“日本兵传闻我家有人列入了八路军,拿着刺刀就来抄家。”马作金说,为了抗日,他家7兄弟中最年长的3人都去当了兵,个中,大年夜哥牺牲在东北疆场上。而外婆外公传闻一个连160多人只活下来30多人,认为马作金也牺牲了,悲戚极了,在他荷戈两年后接踵归天。
“连长牺牲在壕沟里,两个战士不忍心将他舍弃在敌人那儿,就将他带到潜藏处安设。”“我受伤了,是战友们用担架把我抬到卫生院医治”……马作金说,当然抗战成功已良多年,但那些疆场上惨重的场景仍经常显而今他的眼前,战争在每一个亲历者身上都留下没法磨灭的伤痕。
本籍厦门的华人科学家林可胜
组建战时演习所 培训两万医务人员
一场名为“狼烟仁心——林可胜与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展览,本日起在华侨博物院展出。这位本籍厦门的华人科学家,在平易近族危亡之际决然弃文就武,向导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舍生忘死投身救国是业。
人物介绍
▲林可胜晚年潜心投入痛觉心理学与药理学的研究,再次活跃于国际心理学界。1955年,林可胜正式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69年病故于牙买加。 (出处:美国印第安纳大年夜学藏书楼)
1938年,中国红十字会人员参与建造为空袭受害者搭建的一时逃亡所,戴白色救护帽者为林可胜。(出处:美国印第安纳大年夜学藏书楼)
透过老照片
这段中华儿女
爱国救亡、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
故事活跃再现
临危受命 回国抗战
提出组建活动医疗队 尽量推动到前列
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档案里,林可胜籍贯为“福建吾惯”。“吾惯”又称为“五贯”“鳌冠”等,今属厦门海沧区。
林可胜是厦门大年夜学第二任校长林文庆之子。当然诞生于新加坡,自幼受教育于英国,但在他“欧化”的外面下,却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和强烈的平易近族意识。
1924年,林可胜从爱丁堡大年夜学医学院获得心理学、科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成为北平协和医学院第一名华人传授。他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又开办《中国心理学杂志》(英文版),为我国现代心理学的成长奠定了主要根本。
在潜心治学的同时,林可胜时刻存眷大势转变和中华平易近族安危。1937年,侵华日军策动“七七事项”,抗日战争周全爆发。当时的卫生署长刘瑞恒倡议执行战时三合一政策,将卫生署、军医署、红十字会三股气力连络起来,晋升战地救护效率。具有海外布景、具有优越医学素养和超卓组织能力、具有较高国际号令力和影响力的林可胜,成为向导这支队伍的不贰人选。
正在英国度假的林可胜接到电召后,当即赶回,临危受命。1937年末,中国红十字总会在汉口成立一时救护委员会(后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林可胜出任总干事兼总队长。他提出组建活动医疗队,将救护队员分成若干救护队,尽量推动到前列,确保救护实时高效。
从1937年至1942年,救护总队共成长150支救护队、3420名队员,普及全国主要战区,为抗战获得周全成功阐扬出相当主要的感化。
培养军医 救护防疫
救护总队救治军平易近逾越2200万人次
救护总队成立之初,战时医务人员的缺口成为制约队伍成长和救济的主要身分。
1939年2月,救护总队迁址贵阳图云关,林可胜向导救护总队人员,在此扶植了抗战期间中国范围最大年夜、举措措施最完全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央和军医培训基地。
他组建“战时卫生人员演习所”,责成专家编写战时传授教化规程,合营救护需要开设各类课程,培训了2万余名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颠末培训的战时医务人员从这里奔赴各战区,成为抗战期间急救伤员的中坚气力。在1938年至1945年间,救护总队救治军平易近逾越2200万人次。
抗战爆发后,感染病的流行加倍严重,很多伤兵死于疾病。林可胜坚持救护与防疫并重,1940年夏,他率队深切各战区考核军医举措措施,行走70多天,回贵阳后即速拟定预防水致感染病与肠胃病的企图,推行到各战区。他向导睁开的灭虱站、新式茅厕、饮水消毒、预防打针、卫生公布道育等多项工作,有用预防了感染病产生。
在物质匮乏、艰辛困苦的前提下,林可胜积极争夺国际支援。1938年,晋江籍旅美华侨许肇堆等人倡议成立了美国医药助华会,林可胜颠末历程许肇堆为救护总队募集到大年夜量的药械、物质、资金,鼓动图云关总部建成疫苗工场,实现自产伤寒、破感冒等疫苗,在国际援华物质通道被日军切断的窘境下,保障了军平易近卫生防疫需求;扶植中国血库,实现采血和输血功能,极大年夜下降了抗战将士灭亡率。
争夺捐助 感化英才
白求恩、柯棣华颠末他派赴边区处事
林可胜秉持人性主义,坚持国共连络抗日的主张,对所有抗战戎行一视同仁,在救治官兵的同时不忘兼济四方公民,他的博爱胸怀和救护理念在国际社会上激起反应和支持,很多海外前进整体、小我和爱国华侨鼓动感动大方帮助。
1940年3月,陈嘉庚带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观察团”归国考核,对林可胜的工作极为赞成。返回新加坡后,陈嘉庚即刻以南侨总会名义汇款21万元,并策划其余捐助事宜。
1938年至1942年,林可胜以其名誉吁请国际支援,共募款6600万美元,而当时国平易近政府一年向美国贷款不外1500万美元。
他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感化了一多量中国医学界精英,配合为战地救护和中国近现代卫闹事业成长供献气力。个中包孕我国有名内科学家、厦门籍大夫周寿恺,奋勇跟随林可胜,担负救护总队部内科指点员、战时卫生人员演习所内科主任。国际援华大夫白求恩、柯棣华等也都颠末林可胜派赴边区处事。
编纂:卢婷雯 值班主任:蔡萍萍
继续浏览有关 的文章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