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吃鱼
作者/十一国庆
原载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在厦门市东渡渔港工作中。旧事无法挽留,许多 事情早已遗忘,现如今和同事聚会活动,大伙儿最赞叹不已的居然全是在东渡渔港吃鱼的旧事。
如今,野生黄花鱼十分宝贵,而当初东渡渔港万吨级冻库建成投产后,木船凯旋而归,理鱼生产车间里红彤彤的鱼群堆积成山的场景迄今难以忘怀。有时候职工们太忙,领导干部和部门工作人员还要下生产车间报名参加劳动者。那时候,大黄鱼块头大,绝大多数都是有三五斤,价钱也划算,一斤才卖五角钱。你是否还记得那时候有一个朋友结婚,办喜宴必须一斤上下的大黄花鱼,他买来鱼,大家好多个衣着棉服,到零下二十℃的冻库里挑三拣四大半天,內衣已被汗液淋湿,棉服结着了盐霜,才总算挑出来喜宴必须的小只大黄鱼。
有一次,舰队在水上捕获一只四百多斤的大石斑鱼。大家用平板车拉到渔港饭堂,大伙儿七手八脚,像宰猪一样,大卸八块。鱼类熬成的料汁如同牛乳一样白一样浓,煮咸稀饭、米粉汤,别说有多鲜了。哪个鱼皮也是美味可口,还没有煮熟,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刚开始品味了,直吃得满身是汗。之后,一位水产学校的教师闻讯赶来,瞧见,痛惜地说:“这么大的鱼非常少见的,如果制成标本采集用于课堂教学就好了。”最终,他只有拣了几块极大地鱼鳞片带到院校。
爸爸死前最喜欢吃带鱼。常常舰队返港,我都是会托水手盆友帮助带一些。三四指宽的带鱼,拿回家了不洗,切割成小段,用姜、蒜、盐腌几日,再清洗,油炸成橙黄色后,装进瓶中,可以吃较长一段时间,不论是配馍馍,還是下饭,爸爸都很喜欢。我都买了一条一人多大的带鱼,买来时,这条带鱼的腹部早已破了,终究是拖网的带鱼,成色没那麼光鲜亮丽,可油炸蒸制都很美味。
当初在东渡渔港吃鱼吃个够,是在所难免。那时我们是光棍,木船返港时,挑些鱼,清洗后,就用洗面盆当锅来煮,放些水和姜片,用加热炉煮着吃,大块朵颐,迅速就吃饱。那时候吃冬蟹也很舒服,水手在水上把刚捉到的冬蟹煮开,放到冰块里冷藏,回家之后,加温一下就可食,那蟹肉加温后还会继续排出油来,吃起來极其考虑。
当初在东渡渔港吃鱼的旧事也有许多 ,仅仅那般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写一篇吃鱼的旧事,也算作了一桩小心愿。
作者
蒋国庆,艺名阿庆,1954年10月1日出生于厦门市。厦门象屿集团公司退居二线职工。三明日报“城市副刊”作者联欢会vip会员。
朗诵者
亓校博,厦门市理工大学播音主持技术专业大四学员。
征选
★《夜读》频道每星期按时发布“闽南地区夜话”、“内心夜悟”、“英文朗读”等,用多样化的综艺节目,考虑观众们多元化的要求。
★假如您有合适频道诵读的文章内容,中英皆可,热烈欢迎强烈推荐或文章投稿让我们。
★如果有合适夜读频道的好歌声,也热烈欢迎自我推荐或强烈推荐,让好歌声为平凡的生活增彩。
音乐制作:黄晓青 照片
编写:大众 卢婷雯 值勤负责人:蔡倩倩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