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消夏之趣
作者 / 雨林
比来,厦门开启“高烤”模式,炎夏难耐,不由遐想童年夏季消暑乘凉的各类招数。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月,我们家租在同安老城区一条水渠边上的木头房子里,房子的一部分就像吊脚楼似的悬在水渠上。夏天,母亲总会把烹熟的红烧肉或猪蹄放在陶瓷罐里,盖好密封严实后,放在竹篮里。用一条长麻绳系好,从窗户垂放到水渠里的凉水中冰镇一段时候。待提出水面,放到饭桌上时,肉汁已凝聚成胶状,构成肉冻,用于佐餐,口感喷香滑,既下饭又解暑。有时把买来的木瓜,置放在井水里,待吃时掏出,非分稀奇清甜可口。
夜幕降一时,街巷胡同里较宽阔的处所,总会摆上一张张小桌子和一些小板凳,街坊邻居边喝茶边闲谈,不时吹来的穿堂风将闷热和焦躁一网打尽。而我们这些小孩,蹲在旁边听会儿闲话,就忍耐不住了,结伴到宽阔的大年夜街上和钟楼广场晃荡。出来乘凉的人三五成群,街道上回荡着阵阵欢畅的木屐声。
后来经济坚苦期间,我们兄妹几个随母亲迁回莆田乡下老家栖身。夏夜,总会搬出一张小饭桌放在院子里,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路,借着月光或星光吃晚餐,连煤油灯的灯油都省了下来。吃过晚餐后,就如前人所说“竹风满院凉无价,最好移床就月明”,抬出一张竹床,放在院子里,我就坐在竹床上,摇着葵扇,一边驱逐蚊虫,一边乘凉。家门口就是一大年夜片地步,可以聆听阵阵蛙鸣、嗅闻缕缕稻花喷香,也可以或许数星星看月亮,或回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呆坐一会儿,睡意来了,就躺在竹床上,含混一阵睡着了。待到露水下来,略有寒意时,母亲把我唤醒,回到屋里,一觉睡到天亮。
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而今,人人家里都有电电扇、空调,“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畴昔的邻里情和童年时的消暑乐趣也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作者
翁国霖,籍贯莆田,现假寓于厦门,爱好文学,文章散见于《厦门日报》、《莆田晚报》、《同安文艺》和《莆田作家》等报刊、微信公众号。
朗诵者
孙翔,原南京军区文工团话剧演员,现任市青少年宫戏剧教研组组长,儿童剧团导演。
征集
★《夜读》栏目每周按期推出“闽南夜话”、“心灵夜悟”、“英文朗诵”等,用多元化的节目,满足听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假如您有适合栏目朗诵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欢迎举荐或投稿给我们。
★假如有适合夜读栏目标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举荐,让好声音为清淡的生活生计添彩。
音频:许梦洁 黄晓青 封面图:视觉中国
编纂:陈少英 罗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继续浏览有关 的文章
文章推荐: